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,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,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,達到“天人合一”。
![]() 在傳統風水學中,講究三大原則,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下,風水學的三大原則是什么。 風水學的三大原則是什么1、天地人合一原則 天文學、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核心組成部分。中國自古就講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”,將天、地、人稱為三才。天人合一,在某種層次上是指,天地人合一,這也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和核心思想。 三才合一,就必須有對應,能夠各自對應,才能相合為一。也就是說,天地人必須是相互對應的。 人和自然、宇宙之間,也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對應關系,牽一發而動全身,掌握這其中的奧秘,也就明白了天人合一的道理。 天地人概念其實也與中國的創世神話“盤古開天劈地”有關,本來天地混,盤古手持巨斧,將天地分為兩半,陽清之氣上升為天,陰濁之氣下降為地,而人則處在天地之間。 天和地每時每刻都在不停變幻,而風水學的根本就是認識自然,從而結合天地之變幻來決定人事之變換,例如:春種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就是很好的例子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雖然上文講的天地人合一是依據人的生活、意志而做出的認識,但是并不是以人的意志為中心,而是有著對天地的敬畏,采取天、地、人合一的原則。 2、因地制宜原則 早在《周易·大壯卦》中所記載的“適形而止”其實就有古人最早對因地制宜的描述,簡單理解就是根據環境的客觀性,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,方為因地制宜。 例如:我國西北干旱雨水少,所以西北地區人們通常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,窯洞朝南,施工簡易、不占土地、節省材料、防火防寒、冬暖夏涼。 而西南地區通常潮濕多雨,蟲獸很多,所以西南地區的人們就采取干欄式竹樓居住,竹樓空氣流通、涼爽防潮、大多修在依山傍水之處。 這些習俗并不是憑空而來,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確立的,這便是因地制宜。 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,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,使人與建筑順應自然,回歸自然,返璞歸真,天人合一,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。 中國風水學對于住宅所處環境不同,又有所謂井邑之宅、曠野之宅、山谷之宅等區分,因此,在風水學應用上,又各有所側重。 對于曠野之宅和山谷之宅,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系密切,多注重形法;而井邑之宅,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制,常以形法、理法并舉。 不論如何,風水好的住宅的標準就是讓人融入自然,接受天地之靈氣,并且不受不良因素侵擾。 3、陰陽協調原則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性!不管陰宅還是陽宅,陰陽越協調越好,陰陽越失衡越兇! 我們活人居住的房屋(陽宅)而言,由于朝向、坐向、樓層、地段不同而陰陽有別!因此一個好的住宅必須陰陽協調方能旺丁財。 陰陽協調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,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,既不過分也不偏衰,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。 我們可以根據太極圖來了解初步的概念。太極圖由陰魚和陽魚組成,其實就是陰陽平衡的縮影,陰魚和陽魚不停地消長轉化。 這種消長轉化,就是說陽長陰消,陰長陽消,陽極則陰,陰極則陽。所以,太極圖整體陰陽合抱,體現的就是陰陽平衡的概念。 而太極中間的S線表明陰陽的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,是處在陰陽消長轉化當中的平衡,這種平衡,同樣體現在各個方面。 舉個簡單的例子:人們都覺得春秋季節是一年最為舒適的季節,這就是因為在陰陽變化的一年四季中,“春分”和“秋分”就是陰陽平衡之點。 |
標簽: 風水學
上一篇:工場大門風水朝向吉兇
下一篇:做生意必知風水禁忌
文章來源網絡,版權歸屬原作者,未注明作者均因傳閱太多無從查證。本站為公益性非盈利網站,在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,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。如果本網轉載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權、名益權等問題,請盡快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!
專注周易文化,分享風水知識歡迎微信掃一掃關注易學研習堂微信公眾號,更多精彩內容隨時分享 |